中大理學院2022-2023裘槎獎學金得主交流分享
訪問精華片段請按下圖:
中大理學院一直秉承「培養及啟發新一代科學領袖及革新者、開拓人類知識的領域」的使命,重視本科及研究生的科研培訓。本年度,理學院共有五位校友—張可躍(物理 / 2021)、劉璟恆(地球系統科學 / 2022)、吳鈞揚(物理 / 2017)、謝文琪(細胞及分子生物學 / 2022)及楊童鷗(數學 / 2015; 研究院 / 2017)榮獲2022-2023年度裘槎獎學金,負笈海外知名院校攻讀博士學位或從事博士後研究。
上排︰楊童鷗(左)、劉璟恆(右)
下排︰謝文琪(左)、吳鈞揚(右)
除了張校友忙於準備學術交流未能出席,理學院很高興早前集合了另外四名得主進行線上訪問,了解他們在中大求學的經歷和未來的動向,我們希望透過這篇訪問,讓在學的理學院學生從多方面了解他們如何「追夢」而踏上研究之路,也與公眾分享得獎者的喜悅。
開啟研究大門的多元化本科課程
中大理學院的本科課程,除了重視教學質素之外,亦為不同學系的本科同學提供實習機會,讓他們跟隨學院各個領域的教授進行研究。訪問中的四位得主,都是參與了大學畢業論文(Final Year Project, “FYP”)或學系獨有的本科生研究實習計劃(如:生命科學學院的“DREAM”、數學系的“COSINE”計劃)。在這些計劃中,他們都獲得了教授的指導之外,這些實戰的研究經驗為他們投身科研之路奠下基礎。
文琪校友表示,自小喜歡動手做實驗,所以大學志願就主修了較多實驗課的細胞生物學。後來她也曾任職創科、醫療公司的實習生工作,相比之下她更嚮往在實驗室進行前沿研究。在求學期間,她透過生命科學學院的“DREAM” 計劃,曾前往美國加洲大學戴維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UC Davis”)實習,過程中更加肯定了自己對細胞生物學的興趣,立志日後在植物細胞學的方向鑽研。她在裘槎基金會支持下,加入當時UC Davis的實驗團隊繼續攻讀植物細胞學博士學位。除了感激在中大理學院接受了姜里文教授的指導之外,文琪校友表示最難得是在中大,即使作為本科生也可以接受專業培訓,使用頂尖儀器—全港首台低溫-聚焦離子束顯微鏡(Cryo-FIB)進行實驗,就算在外國院校也難以得到這種機會。
文琪校友表示最難得是在中大,即使作為本科生也可以接受專業培訓,使用頂尖儀器—全港首台低溫-聚焦離子束顯微鏡(Cryo-FIB)進行實驗,就算在外國院校也難以得到這種機會。
璟恆校友自小對氣象學充滿興趣,尤其是以氣象模型模擬颱風,因此立志進入全港唯一提供大氣科學專修範疇的中大地球系統科學理學士課程(按:2022年9月起與環境科學課程合併為「地球與環境科學課程」)。在本科第二年的暑假,他向從事氣象研究譚志勇教授叩門,隨即加入研究組,協助一家創科公司進行各種氣象模型研究。璟恆校友表示,相對從書本吸收知識,他更加享受從研究過程中發掘出新知識。其後在譚教授的引薦之下,他在一位台灣颱風專家的指導下完成了大學畢業論文,當中所獲得的經驗進一步鞏固了他的研究能力。璟恆校友表示,這幾年來在中大求學期間獲得的氣象模型研究技巧和經驗,對他前往英國倫敦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ICL”)攻讀大氣物理學博士學位有莫大裨益。
在譚教授的引薦之下,璟恆校友在一位台灣颱風專家的指導下完成了大學畢業論文,這幾年來在中大求學期間獲得的氣象模型研究技巧和經驗,對他攻讀大氣物理學博士學位有莫大裨益。
鈞揚校友在中大物理本科畢業後,前往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 )攻讀博士學位。回想當年聯招選科時,他的成績足入讀被譽為「神科」的醫學院,但他在中學時期已深受物理系的朱明中教授影響,他坦言入讀物理系的原因只有一個—「因為我真的覺得粒子物理很有趣」。在本科三年級時,他遇上了另一位恩師—物理系的黎冠峰教授。黎教授自2009年開始參與鐳射干涉儀重力波觀測站(簡稱LIGO)的研究工作,也是當時LIGO合作組中唯一來自香港院校的科學家。鈞揚校友深受課題吸引,毅然改變方向跟隨黎教授專研重力波物理,過程中獲益良多,同時亦奠下日後攻讀博士的研究方向。在裘槎基金會支持下,他即將前往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物理與天文學系擔任William H. Miller III 博士後研究員。在求學期間,他印象最深的要數中大物理系擁有很多世界級頂尖研究人員,除了師資優秀,透過指導老師在各個範疇的研究網絡,能讓學生有機會前往如歐洲核子研究組織(簡稱CERN)、LIGO等知名實驗機構進行研究和實習,讓學生親身參與最前沿的研究工作。
鈞揚校友(右)在麻省理工學院隨 Salvatore VITALE 教授(左) 攻讀博士學位
童鷗校友在中大接受過數學本科和碩士教育,透過數學系的“COSINE”計劃,他跟隨段仁軍教授在本科時期進行研究實習,這次經驗進而肯定了他從事研究的志向。畢業後他跟隨楊葆霖教授修讀哲學碩士課程,研究過程為他之後在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UBC”)攻讀博士建立基礎。童鷗校友深切感受到中大的師生比例相對海外院校低,而且廣闊的研究光譜能為有志從事科研的學生去發掘不同的研究興趣去「拜師學藝」,有效幫助他們充份發揮潛力。
童鷗校友認為中大廣闊的研究光譜能為有志從事科研的學生去隨不同學者發掘各式各樣的研究興趣,有效幫助他們充份發揮潛力。
申請裘槎獎學金心得
在交流會上,四位新晉裘槎學人均表示,準備僅有六頁的獎學金計劃書是整過申請過程關鍵所在。申請人需在計劃書中訂立清晰的研究課題,提供課題的研究背景、方法及預期成果。看似內容與一般計劃書無異,但他們表示,裘槎基金會會就著入圍的候選人的課題,邀請相應領域的專家去評核計劃書內容,問題極度仔細,若申請人對所提議的課目認識不夠透徹,學業成績再好也無法獲獎。
文琪校友和璟恆校友不約而同指出,他們計劃書探討的研究課題,都是在科研路上最感興趣的研究方向,興致盎然地查找課題相關的背景,仔細比較不同的實驗方法,透過闡釋背後的原理去支持申請書的研究計劃,向所屬領域的專家證明自己除了學科優成績之外,亦具有從事研究的熱誠。
而童鷗校友則表示,由於裘槎基金會其中一個的宗旨,是讓年輕科研者在所屬領域裏隨知名學者深造,因此除了以自己感興趣的課題作研究之外,他亦邀請了菲爾茲獎得主、著名數學家陶哲軒教授作為他的博士後研究指導老師。鈞揚校友亦分享,除了裘槎獎學金的截止日期較其他的計劃有所不同之外,準備內容與申請其他的博士後研究機會沒太大分別。除了全面地計劃研究項目的流程之外,亦應為研究計劃定下預期成果;但他亦提醒有意申請的人士,應該清晰了解每個撥款機構的特色,有些機構—例如美國太空總署的審批小組以業內專家組成,而其他的機構有機會是跨學界學者組成,計劃書的用字就要避免使用太多專業術語。同時,申請人亦要於計劃書中闡釋獲選後將會如何好好地運用獎學金,以達成研究項目的目標;誇大預期成果雖然能吸引審批小組,但紮實的研究計劃及能於限期内達成合理的預期成果往往更為重要。
「五年後的自己」給同學的話
各位裘槎學人在回味中大學業以外的生活時,都滔滔不絕地分享自己在中大的美好時光。文琪校友對種植非常有興趣,課餘時會隨小組到大澳的農地耕種。璟恆校友最懷念的,就是每次參與本科課程的聚會都令他有種「回家」的感覺── 雖然學生人數較少,但卻造就了師生之間一種如朋友般的關係,互相支持著朋儕的發展。童鷗校友在中大求學時期積極參加學生組織,曾擔任宿生會的莊員舉辦不同活動,更成為本地生和內地生之間的橋樑。而鈞揚校友則因參與朱明中教授的粒子研究,在朱教授的暑假物理外展課程中示範不同的實驗及隨隊帶領中學生前往CERN參觀交流。
相信五年後的各位裘槎學人,在不同的領域上都會學有所成。被問及五年後的他們,會對現在的年輕學生有甚麼建議,四位得獎者都由衷地鼓勵同學隨心而行,好好把握在中大的各種機會,像做實驗一樣不停去嘗試,莫問成敗;與途中遇到的不同人士溝通交流,在過程中找尋自己的興趣就全力以赴,不要輕易被外人左右自己的志向。保持一個開放的思想方式,做科研、做人如是,定可在無窮的世界中行出最適合自己的道路。
關於裘槎基金會獎學金
基金會旨在「提拔並給予本地優秀學生及年輕科研者在不同領域裏深造和接觸知名學者的機會,訓練他們發展個人獨立和關鍵的能力,並形成持久的合作夥伴關係,從而成為新一代科學、技術及醫學領域的領導者」*,相關的資助計劃包括:裘槎博士生獎學金、裘槎博士後研究獎學金、裘槎在港博士生獎學金及裘槎醫學博士生獎學金。
* 裘槎基金會 https://croucher.org.hk/hk/funding/study_awards
文:熊思敏 | 編輯:凌曉恩